如何遏制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坚决落实车企的责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事故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企业的原因造成,无论有没有造成更恶劣的结果,将车企的责任提升起来都是极为重要的。

要谈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其实无外乎两种情况:发生碰撞和非碰撞。


首先是发生了碰撞,在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最先容易引发自燃的毫无疑问是电池,由于碰撞致使电池包变形而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形成的热量不能够快速扩散出去,进而导致电池包温度过高而快速自燃甚至发生爆炸。

但工信部要求电池自燃要控制在五分钟以外,也就是说从发生碰撞开始计算,接下来的五分钟内不能出现自燃,这是对造电动车的企业最基本的底线。可是从网上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的新闻就知道,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逃生时间可言。

然后是,未发生碰撞下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新能源汽车自燃,都是在没有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就烧起来——行驶、停放或充电。


这是因为车企对电池包的安全检测没有做到位,一般电车对电池包都会有智能监测和温控两大系统,监测系统负责时刻监测电池的温度,一但发现电池包温度发生变化则会快速给温控系统发送信号,温控系统也迅速做出反应疏散高温区域的热量,不同企业对电池包的这两大系统采取的技术不一样(就像电脑散热技术一个道理),技术不行的自然会出现BUG,这也就导致车辆在正常情况下自己开始自燃。

而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现在还有一众情况就是:智能安全系统。新能源车从本质上来说是软件定义硬件的电子消费产品,既然是软件电子产品 ,那么一旦启动联网,系统被病毒攻击的可能性就会有,就像电脑那样。


可是目前新能源电动车的智能安全在目前的市场上仍旧是一片空白,或许是造车企业都是做互联网的出身,对杀毒或者安全墙的设置很有底气,也或许是目前除了所谓的“自动驾驶 ”带来的交通事故以外,确实还没有停到比较重大的黑客入侵车机系统造成瘫痪类新闻,所以也没有车企对着当一回事,但未来谁又说得准呢?

这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其实都是和生产企业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只要能够确保在出厂前的安全和实际的责任划分,其实很多安全事故都是可避免或者可补救的。


不过看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虽然目前由于技术和硬件的限制,新能源汽车整体的安全性肯定是不如燃油汽车,但这个并不意味着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永远都赶不上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是属于起步阶段,与燃油车相比,技术方面肯定是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毕竟燃油车已经那么多年了,除非说把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话才会比较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否则很难比较。因为谁都不知道以后,新能源的汽车会不会超过燃油车,会不会比燃油车更加安全。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还是值得认同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热点聚焦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57关注 | 475作品
+ 关注
姿绅,非物质文化车评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