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奢侈品消费心理 释放出压抑已久的人性密码

近些天71岁的詹姆斯·戴森凭借戴森产品的全球热销荣登英国首富宝座,这个消息也是惊艳四座。在全球经济环境下滑的趋势下,定位为3C类奢侈品的戴森却异军突起,销售额大幅增长28%。

认真分析便可得知,从苹果到戴森,从LV到爱马仕,似乎人们对于奢侈品的消费热情似乎一直高涨。

国人为何心甘情愿甚至乐此不疲地为那些价格高出普通商品几百倍上千倍的奢侈品买单呢?说的直白点就是人们为什么需要奢侈品?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奢侈品消费就是中国当代流行的高成本特质信号显示机制,也是我们物质匮乏到突然富足,表达的一种最新形式。

现在,奢侈品并购信息集中,这些也集中反映了国人多奢侈品的追随和追捧。此前有消息

放眼全球,中国消费者为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占比超3成。2017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达人民币1420亿元,较2016年增长约20%,创下自2011年以来最大增幅。

在广告营销的强大作用下,人们开始相信某些商品的价值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实用性,认为其可以帮助我们塑造物质富有、受人尊重、格调高雅的个人形象,进而获得爱情、亲情和社交优势。

因此,从进化心理学家角度看,奢侈品本质上是展现所有者优秀生理素质或心理素质的信号发射器。

而这种“定位”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奢侈品商家花费巨额广告费来塑造的。无所不在的华丽广告,使得奢侈品品牌和它所呈现的受人期待的特质之间建立了稳定的符号化联系。因此,人们在购买奢侈品时,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为品牌价值买单,而是为自身的特质显示需求买单。

这份报告预测,中国消费者仍将是全球奢侈品市场增长的最大引擎之一,2025年中国富裕人群将买下全球44%的奢侈品市场,也就是1万亿人民币的贡献值。

最后我们说下关于品牌的意义,邱亚夫此前在两会的时候发言时称:“中国生产的衬衫只卖110元,而国外品牌卖到8000元;国内生产的西装500块钱出去,外国的西装能卖到5万,这就是品牌的差距。”

前不久,随着“老佛爷”的离世,很快其巨额财产将交给爱猫的的新闻就覆盖过了这件事本身。国人对于这只贵族猫的羡慕,远远大过了一代奢侈品营销大师的关注,可以表明,国人对于奢侈品的追捧,就如同追求宝马和奔驰车一样的心态,对品牌认知少,多金钱追捧更加积极。

一个有意思的命题是,很多人觉得当下国内经济形式严峻,当一出国就瞄着奢侈品商店买个不停,是对于各种奢侈品牌的文化有深刻认知?还是对于买回奢侈品之后,游走在朋友之间更有面子,更有利于生意谈判?相信已经无需赘述。


注: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572关注 | 31作品
+ 关注
财经也可以很有情感 多种情感下的你我他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