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下,北京车展变味了?

今年的北京车展,很微妙。

妙在整个朋友圈里,晒车的不多,晒人的不少。

比如,宛如明星般被人群簇拥的雷军,坐上车顶被誉为车展第一「车模」的周鸿祎,两位「网红」老板所到之处,乌泱泱流动起一浪浪人潮,俨然一副「追星」现场。

而在一派热火朝天之下的,事实上,相比于上一届车展,今年北京车展展馆面积、参展车辆、吸引观众人数全部下滑,特别是进馆人数,暴跌了30万人次。

这便是流量时代下尖锐的AB面。

抓住流量的车企,轻易攫取了绝大多数的注意力,小米一飞冲天的8万订单似乎就是流量带来的最佳回馈;而处于流量弱势的车企,只能在缩小的蛋糕里分到更剩余的「边角料」,任凭你把产品吹的天花乱坠,却无人问津。

「雷军把大家搞的都很焦虑」。

北京车展上,他穿梭于各大展台之间,与车企负责人密切互动,每一次亮相,都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甚至连隔壁展台的流量都因此受益。

比如小米展台对面的极越展台。好消息是:极越展台全是人,坏消息:都是背对着极越的。

赤裸的真相是,本应是车展主角的各个汽车品牌,只有在雷军和周鸿祎的直播镜头下,才得到了最多的露出。

媒体在报道王传福、曾毓群等汽车行业内大佬时,只有绑定雷军、周鸿祎、小米等关键词才能获得更多的曝光。

如此泼天的流量,换谁不想来蹭上一蹭?

想蹭的逻辑是手机和消费电子圈粉丝基数太大了,且小米粉丝的占比还很高。

买比亚迪的可能是小米用户,买大众的也可能买小米手机,与此同时,小米生态丰富的各种电子产品,比如手环、电视等,都吸引着用户因小米入局造车而来一探究竟,这是任何广告都望尘莫及的触达效果。

传统车企看似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实际相比电子消费领域中,粉丝的集中讨论度和声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而更加令传统车企焦虑的是,「蹭」这一举动本来就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流量炸弹,且掌控权还在别人手上。

蜜月期,你蹭得的流量未必有多少,吵起架来,流量反噬可能挡都挡不住。

参考近期智己汽车和小米的一段「恩怨」,起因是因为智己在L6发布会时本想做一波与SU7的对比,以此蹭一波小米的流量,没想到,不小心把人家的参数写错了。

这可被小米抓住了「把柄」,在智己CEO微博发文道歉后,小米还不依不饶要智己官博再度正式道歉。

随后,有意思的是,在追责和道歉后,负面舆论开始集中爆发,甚至不得不让智己发出对水军的举报信,才划上一个休止符。

小米的强硬手腕被业内视为一种警告,想来蹭流量可以,可不要「贪杯」,否则后果自负。

蹭终归还是下策,上策是自己掌握流量密码,于是,新老势力们的老板纷纷下场,企图将自己打造为新生代网红。

4月14日,60岁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首次「下场」直播,实测长城汽车全场景NOA。

这位以铁腕著称的老一辈车企领导人首次从幕后走向台前,在直播镜头前卖力为自己家产品打call。

而就在魏建军直播的同一天,极越CEO夏一平也宣布直播体验最新 极越01,并且请来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助阵。在此之前,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等多家车企「一把手」都已亲自开直播。

可以说,这对传统车企的营销是颠覆性的,以前,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很「远」,买车这种大宗商品的消费行为也往往是一次性的,「买定离手」后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应画上了句号。

至于车企老板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念」好事先准好的发言稿就万事大吉,而他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个人偏好,更是无从说起。

但在互联网造车如火如荼之下,像雷军这些鲜活的企业老板成为了链接用户和企业的桥梁,人们相信雷军,所以愿意去了解他带来的产品,而得益于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用户拥有更多的信息途径去了解一个企业和一款产品。

这为传统车企的营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你们不制造话题、抢流量,流量就都被人家抢走了,你们可能就只剩下自嗨了。

「27分钟订单破5万」、「首日订单88898辆」,在小米汽车发布后,流量对销量的拉动力已经不言自明。

但泼天的流量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比如网友的漫天崇拜已经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行动,这意味着,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无时无刻曝露在聚光灯之下。

而「神」是不被允许犯错的,任何微小的瑕疵都会被用户拿着显微镜无限放大。

从3月28日发布上市到如今,小米SU7一直处于舆论的高热漩涡之中,面临着「不能退定金」,「座椅鼓包」,「未交付掉漆」,「充电线束‘铜改铝’」,「保费过高」等等一系列质疑,其中很多都登上了热搜榜。

而这些都还是在上市阶段,其中大多并不伤及根本,而产品问题大规模暴露是在批量交付之后,届时,“是骡子是马”都得真正拿出来溜溜。

当然,我这里要说的并不是用户无法接受小问题、小缺陷,而是无法接受一个曾经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说自己是「50万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轿车」,「赌上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创业」,最终在现实面前不过是一场营销包装。

所以,小米的每一步都变得慎之又慎,不容有所闪失。

近日,还有一家处于流量中心的车企,因负面冲上了热搜。

4月27日,问界M7发生追尾事故,致三人死亡。家属提出了诸多质疑。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没有发挥作用?

根据问界官方随后给的回复声明,事发车型是入门非智驾版,未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是使用的博世方案。

博世方案AEB的工作范围是在4-85km/h,碰撞时的115km/h时速已经远超博世AEB触发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对问界的官方回应,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很快也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博世称经调查,涉事车辆没有搭载博世智驾系统(含AEB)。

一时间,究竟是谁家的AEB成为了「罗生门」事件。

公允来说,AEB发挥作用有很多的触发条件和限制,尤其是刹停速度。问界新M7宣传自己的最高刹停速度是90km/h,因此115km/h的确远超了其AEB的功能范畴。

但舆论的不满同样集中在问界当年对自己技术的营销包装上,你不能在宣传这项技术的时候,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遥遥领先」、「我是行业第一」、「技术非常先进」上,而一出了事故,才想起来提醒大家AEB的触发条件可能是相对苛刻的,甚至首先想到的,还是把锅推给供应商。

流量的好事全让你占了,责任却一点不想承担。

这或许就是流量时代下的「陷阱」,所有车企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找噱头、找话题,大家一股脑扎进了拟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营销话术上,即便绕过了夸大宣传,但很可能忽略了真正需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安全须知。

打个简单的例子,特斯拉在刚推出智能驾驶辅助的时候,也称这项功能为Autopilot,但很快被德国慕尼黑法院正式裁定,因为Autopilot直译为自动驾驶,存在夸大宣传误导车主的行为,所以禁止特斯拉使用这样的广告宣传。

如果不加限制,后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消费者可能会非常放心地将驾驶交给系统,从而忽略了这项技术在不成熟阶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与四年前相比,新能源汽车市场弥漫的硝烟变得更浓烈。

曾经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下,已难以奏效,「流量战」成为了继价格战、技术战之后,行业内卷的新方向。

而北京车展只是一个缩影,在流量裹挟下的淘汰战下,压力分摊到每一家车企的身上。

但在争先恐后挤进聚光灯下后,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否则流量不过是无本之木。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8万关注 | 4107作品
+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