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李想!

4月18日, 理想L6上市,却不见“真实”的李想。与外界期待的「重逢」有所不同,断更了47天的李想,没能像人们期待那般,与关注者来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关闭的评论区、切片的录播内容、冗长的产品和功能介绍...从首款纯电车型MEGA遭“流量”反噬,理想汽车接连出现销量震荡,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停更的这47天里,舆论十分关切“微博马克思”——李想,在消失的那段时间里,究竟在做些什么,又想些什么?即便关心理想汽车的人都知道,舆论对李想的这种期待是割裂的。但这仍不妨碍,所有人依然想去窥探些理想在创始人“失声”的这段日子,带来的影响和发生改变。盼着理想好的人,希望李想要在憋个“大招”,把L系产品的成功经验在L6上复制一遍,一雪MEGA被质疑的前耻,把出现问题的理想给掰回来;盼着理想“倒”的人,想看李想江郎才尽后窘迫的样子,想看他如今怎样移花接木地把「大家庭」的概念硬塞进这辆“小”车里。如今当理想汽车以如此“轻描淡写”的形式,就将L6这张「生死牌」打向市场后,不免让关注理想的人大呼草率!但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和立场,L6的墨守成规,都只是想让人们感受到,李想需要更多时间疗虚,理想汽车也需要时间去梳理和思考。文|锅斯傅
 编辑|李佳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



「拨乱反正的第47天」


有人形容,在李想闯进汽车的这10年,理想的成果都是靠他一个人“一嗓子”、“一嗓子”喊出来的,以至于外界误以为理想是一家「只靠李想一个人,不靠也不用靠其他人」就能生存企业。

毕竟他靠自己奔走相告的日子,让外界相信了,李想强大的市场感知和消费判断,就是新汽车颠覆传统汽车的最好法宝,是让汽车行业大投入、漫长出,长周期「粗狂时代」结束的重要标志。以至于有媒体曝出理想近期调整时,舆论开始“饥渴”地隔着屏幕,试图从冰冷的字里行间试图找到些关于李想本人的蛛丝马迹。看看有没有可能会围堵出一些关于理想汽车这一阶段时间里正向或反向的战略信号。然而,「微博马克思」——李想虽然沉默了,但代表着李想的理想汽车,却在创始人“失声”的这段时间里有意无意的释放了一些有关这家企业的关键信号。3月21日,也就是李想微博停更的第19天,理想汽车内部紧急召开了一个全国零售全员会议。相比以往全员会,只强调强调制度,鼓舞鼓舞士气。这次以“零售”为题的大会,是一场新人没听过,老人没参加过的特殊会议。

以至于知情的人形容:“这种会,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李想是一定不会主动要求开的。”参会的人都察觉出,李想和以往的强灌输的风格变得不太一样了。不仅在这场会上平和很多、示弱很多,也承认了很多。于是在这场被视作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结束后,李想仿佛把过去三年体系里存在的不同声音在一天里一股脑地全吸收了耳朵里。大会结束的第10天,理想汽车CEO办公室正式更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公司将“聚焦产品与战略,弱化供应链与商业销售职能”的既定思路开始确立并推广。

也是在这一天,理想汽车微博发周报的习惯开始被悄无声息的“改掉”了。从之前每周要对成绩“歌颂”,靠“捆绑别人”做数据传播的理想。从这一刻开始,再也不提数据的事儿。过去每天平均2-3条更新的官微,也从原来略显侵略的映射,开始有目的向品牌、理念传播做倾斜,甚至很卖力的去结合与「用户价值、产品力、服务体验」有关,但却又略显传统的内容上去使劲。于是从李想微博停更到L6正式上市的47天里,成了外界认为理想汽车在“拨乱反正”的47天。2



「李想的两次沉默」


在别人口中,李想“躲起来”的这段日子里,让舆论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今年理想的日子不好过。」当然,这个结论不是人们从理想汽车震荡的销量看出来的,不是从理想即将发布1季度财报嗅出来,也不是有人故意抹黑亦或是杜撰出来的。相反是舆论从李想开年以来割裂的表达和显现情绪里嗅出来的。也许会有人说,一家年营收过千亿,利润110亿的上市企业,怎么会跟创始人的情绪绑定到一起?即便一个人的情绪再特殊,又怎么会传导到一家企业的阶段性的规划上来。

毕竟这是一个汽车行业过去闻所未闻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对于造了30年车的李书福、魏建军来说做不到,对行业内大事小情三缄其口的王传福也做不到。可偏偏对于把营销这套寄生行业摸得不能再“透”的李想来说,却严丝合缝的应验了。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再到后来的理想,别人眼中风光无两的创一代,很多次遇到波折时,都是在沉默中度过的。以至于,李想在几次创业阶段对市场感知,准确说是市场和消费感知的起伏都要比李斌比何小鹏的波动大,跨度也大。一次是03年,那是泡泡网的营收刚刚突破百万的阶段。95%的员工离职;直接导致公司业务停摆。那一刻李想沉默了,他反思自己固守己见、一意孤行,对一切不同意见视作洪水猛兽,他不考虑实际问题,把个人意愿强加组织意愿之上。

最终,他以忽略团队里所有人的辛苦和内心感受,默默承担了因为任性带来的一切后果。另一次则是08年,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汽车之家回款困难,濒临倒闭。李想在去见过很多投资人以后都失望而归,没人愿意伸出援手。曾经的合伙人又想借机将他踢出公司。最终“逼宫”虽然被薛蛮子拦下,汽车之家也拿到了澳洲电讯7600万美元的投资,但李想的管理团队却被迫让出了55%的股份,失去了公司的控股权。那一刻李想又沉默了,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也许恍惚间,他发反思过自己知道商场如战场,却不知道昨天的朋友就是今天的敌人;他知道别人的帮助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索取,却不清楚自己是位擅长重逢的敢死队长,却不适合面对规模时期的体系作战,战略实操者。于是,在洞察一切后他以离开之家,创办理想来为自己重新开辟一条崭新的商业战场。

从结果看,似乎李想每次沉默之后的复盘都是成功的。但事实上李想的每次蜕变,都是在沉默时的自我修正后才实现的。如果历史轮回的,我们不曾想象,今天的李想和理想汽车处究竟哪一个似曾相识的阶段。但起码可以确定,理想汽车今天出现的问题,或多或少是受到李想本人的性格强势与缺陷才导致的。毕竟,北方人骨子里做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轴劲儿”给了李想敢想敢拼的韧性,也给了他面对商业抉择时目无旁人的独断感和一错到底的勇气。以至于人们总结,李想的创业经历培养了他关于产品创意、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商业感知,但也锁定了在李想带领下的企业,很难靠“技术”的创新性来赢得市场尊重。3



「理想的提分法则」


有内部人形容,MEGA被舆论诟病前,理想汽车就是“独断”的一人制,李想本人的意志是至高无上,也是不容置疑的。

她说:在理想这个体系下,从部门带头人,到基层员工,每个人的身上都得散发这一种“想里想气”的特质才是能被接纳的。某家民营企业的高管这样形容过理想:“如果不是小米,我们一直认为理想已经做到了汽车创新营销的标杆企业,理想的这套方法绝对是100分的,我们自己尽管经历十几年的商业打磨,但却只做到30分;但随着雷军下场造车,在小米风光无两的对比下,李想其实只做到了70分”。当然,这一点李想一定是有感知的。从MEGA的产品规划,到纯电动力形式,再到关于早期传播的语境,如果按常理,理想遇到的一切问题,原本应该也是可以去靠更成熟的体系化运作来规避风险的。但在长期“一人制”的影响,体系的惯性“豢养”了这家企业围绕个人意志的「唯一性的标准」,让内部在这种文化理念熏陶下,开始抵制那些与顶层意志相违背的质疑声出现。

甚至内部人但凡有质疑,都会被打上「有不可告人企图心」类似邪恶的标签,以至于人们不敢与李想顶层的意志出现违背的声音,因为这些,都会被内部当成不正确的声音。因此,在李想今天沉默的这段时间,表面上是在解决李想在公开信里提及的体系问题、方向问题甚至是产品问题。不如说,李想退后的这段时间,解决的是未来理想汽车如何「去想化」的问题。

如果按照传统汽车的评价标准,年利润仅次于比亚迪、上汽的理想已经站在今天的高点上大体不会倒下。在千亿营收这个段位上,吉利也吃过2-3年,比亚迪红利吃过3-4年。但如今新汽车的竞争现在来看太过于残酷和血性,一家千亿规模的企业如今却经不起一款产品失败的风吹雨打。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李想选择要在47天前下这样的决心,下这个决定理想既是在后撤中找办法,也是李想在后撤中改变自己。

曾把段永平奉为圭臬的李想,在小霸王、步步高的身上学到了一个创业者该有的韧性和攻击性,也学到了如何把材料成本做低,把渠道成本做低,甚至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的商业手段。但如何才能像段永平对一家企业、一个体系,做有节奏、有组织、有目的的长期运作,定性判断,或许能成为理想最后30分「突破」的关键提升法则。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理想L6
标签: 汽车人物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关注 | 31作品
+ 关注
探索车与出行背后的底层逻辑与隐秘故事,让商业更价值。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0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