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逗”完雷军的智己,还能坐得住吗?

赌上全部声誉背水一战的,不只是雷军,还有准备和小米近身肉搏的对手!

4月8日,智己的“内涵”发布会出圈了!借着雷军刚刚发布SU7的热气, 智己L6试图“复刻”的形式,与对手近身肉搏再现爆款。可却把原本的风风光光,换来闸刀落下、现场“翻车”。

发布会结束后不仅遭到小米的官方声讨,还惹来舆论对产品合理性的频频质疑。一时间,关注者反复探讨智己热贴友商,搞错信息的闹剧。各大社交平台上,也充斥着抨击智己CEO刘涛在发布会上对友商“夹枪带棒”和“阴阳对手”的不高明。

舆论质疑刘涛和智己的内容主要有三点:1、阴阳小米,暗讽其无序竞争,煽动舆论关于传统造车与跨界造车的对抗情绪;2、“强贴”SU7流量,但对比数据失实,遭到反噬;3、过度夸大技术能力,存在诱导消费的嫌疑。

之所以智己和刘涛能出圈,不仅是“踩拉”的目的昭然若知;更重要的是过去传统车企出身的高管,没谁会像刘涛一样说类似的话,做类似的事。

作为上汽「门面工程」,智己是迎着鲜花和掌声一路走来的。很多汽车专业人士都评价,刘涛带领的智己,只是一个年销3万台左右的「创新品牌」,放在上汽集团上百万的基本盘,智己还需要被滋养,也是有时间成长的。

言外之意,智己原本是可以选择走的稳一些,刘涛不应该、也没必要着急把智己(自己)丢到舆论的漩涡里,非要以身试法的来蹚流量这趟浑水。

搞的好,换来的也许是国企内部不同声音的多元评价;搞不好,流量的双刃剑就会反噬自己影响品牌。毕竟,哪个国资背景的品牌自始至终都不会希望也不允许某个品牌的未来发展要靠一个灵魂人物才能存活的现象发生。

可最终,非要剑走偏锋的智己,还是把自己当做食物,送到了舆论争议的漩涡里。

文|锅斯傅编辑|李佳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碰瓷还是意外?」


发布会的前一天,智己汽车CEO刘涛和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在舆论吹捧声和质疑声的裹挟下,被推上了热搜。


很多人看得出,刘涛字面上是对友商“成长效率”的礼貌性恭维;背后却掺杂着炮轰、嘲讽甚至是质疑。即便有人说刘涛的推文是“成功”的,对隔天发布智己L6抢到了热度,能在当下一众碰瓷小米、暗讽雷军的品牌中成功“逼”到雷军不得不亲自发文,以正视听。

但也着实让舆论提出疑问:一个汽车品牌的职业经理人成为非正常商业竞争的话题工具,这真的是一个国有汽车企业希望看到的吗?
从上汽、阿里、张江高科,三方携手打造知己这块创新试验田开始,智己的战略使命就十分清晰,既要「当好上汽集团旗下带领品牌冲高的风向标」,也要发挥带动性作用,为上汽协作创新、商业联想、组织机制带去新思路,释放新效应。

言外之意,合资股东自始至终希望看到的智己,不仅要做到“价格高端”,还要对上汽集团的新能源发展,起到核心技术实力与水平做示范,能代表传统企业转型新能源带给用户的踏实感与稳定性;要对机制转型和资源盘活起到带动性作用。令人意外的是,在刘涛带领下智己,智己却完全忽视了作为一块创新试验田所应该展现的优势,甚至把这一切优势抛之脑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造车新势力”。试图以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内涵段手」,来向外界展现这个品牌成立两年多来学到的“汽车冷知识”。这让所有接近智己的人都诧异,这是能让用户有消费欲望的自主高端该有的样子吗?数据显示,去年智己汽车全年累计销售38253台,今年上汽却为智己汽车却定下了12-13万的销量目标。人们猜测,或许是智己眼下的经营和对品牌长远走向存在的未知恐惧,才逼着刘涛不得不学着当一个好演员,本着越说话越安全的“心理”,刘涛也要带给外界一副努力营销、积极模仿的样子,一副明明辛苦却不被舆论喜欢的样子。年初,当智己宣布改款L7上市,下调3.89万元,使得该产品售价首次低于30万。人们就猜到,在比亚迪、吉利等一众自主品牌“提质降价”的环境冲击下,智己豪华高端的品牌定位已经在发生动摇;智己会在L6上拿出奋力一击的冲量态势。只是人们没有猜到,刘涛会以这样的方式向外界推出这款战略级产品。以至于舆论猜测,或许是因为看到蒋峻、贾健旭、吴冰几个昔日伙伴相继成为集团副总裁,继续担任品牌CEO刘涛有些着急了。


2



「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


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充电12分钟续航可增加400km。搭载该电池系统的智己L6也被官方称为Max 光年版。

事实上,从新技术的首次提及到正式亮相,到底是固态电池?还是半固态电池?智己关于电池的描述一直存有争议。

在行业人士看来,也正是这一字的差别,才让智己敢于在新车发布之际,于众目睽睽之下玩起了「准900v快充固态电池」这种“诱导消费”的文字游戏。此前,为了印证「智己固态电池」第一性、唯一性,智己与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在直播期间就按所谓「固体成分」来将固态电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并介绍固态技术现阶段所处的1.0阶段。但据上述专业人士解读,这种从技术迭代的角度分析,其实并不严谨。即便是所谓的半固态电池,也仅是基于现有电池在电解质中掺杂一定固体实现的,不论电池的形态是方壳还是软包,从技术原理上分析,本质上都是无限接近负极材料且基本以石墨嵌入方式为主的锂离子电池,并非真正固态电池。

即便是发展到2期阶段,依靠含量更大的“固态方案”对于能否称之为「固态」从技术路线上看尚且都存在争议。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实现全固态电解质,全锂金属负极材料的电池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固态电池」。但受限于正负极接触存在的技术问题、成本和规模化、材料老化、热膨胀、界面...种种问题的固态电池技术在短时间都无法被商业化。

这是为什么宁德时代曾毓群会认为,固态电池商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技术本身不完善,缺乏耐用性,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是行业有待解决的。
相反,智己发布的对于所谓的固态电池,则通过增加固态电解质,提高正极材料中「金属镍」的比例,包括掺硅补锂等在技术专家看来常规操作,来提升电池了能量密度。事实上,这种技术严格意义上更接近于电池的「改良」只是实现了在锂电池中添加了固态成分。但智己却在技术发布会上省略了「半固态」的描述,取名“光年”夸大所谓「固态电池」的光环,于是触发了舆论的质疑情绪,甚至抨击其存在着诱导用户嫌疑。事实上,这种电池技术本身无论是从唯一性、复杂程度看,都更倾向于专业人士眼中的眼下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迭代结束,绝非真正意义的「固态电池」。以目前各种实验性的固态电池产品来看,真正意义的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达到了300Wh/kg以上,有的则达到了500Wh/kg,与现阶段智己L6所能实现的能量密度还存在一定差距。3



「莫须有的第一、唯一性」


伴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寡头企业占据动力电池市场半壁江山。大多数腰部电池企业寄希望通过半固态---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实现弯道超车,其中的入局者就包括智己的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

据悉,截至目前上汽累计对清陶投资约29.835亿元,间接持有其15.29%的股权。

由于固态锂电池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是行业共识,固态方案间接催生了包括固态电解质、原位固态化锂盐等新材料的应用需求,刺激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作为上汽入股的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与生产装备的技术提供方,清陶能源也很早就将固态方案作为主要战略方向,以规避来自头部电池企业的规模与技术封锁。

但由于半固态与固态电池的路线发展并非逐步实现,在腰部厂商试图弯道超车的背景下,国内诸多头部大厂考虑现有产品的实际使用特点,相继暂缓「半固态」路线的原因作为发力点。

以宁德时代发布2022年6月发布的麒麟电池为例,其体积利用率达到72%,能量密度达 255Wh/kg,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与「半固态」方案并不存在明确的数据差距。

以140kWh的CTP3.0麒麟电池为例,基于量产车CLTC续航里程在量产车型中已经达到1032km;相比智己L6光年版133kWh的超大容量电池1000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仅有可忽略不计的重量差异。 

相反,对于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的宁德时代来说,麒麟电池的结构创新不仅降低了电池系统的成本和价格,同时三元电池同样在能量密度、快充性能、低温性能且都有由于半固态方案的商业价值和行业表现。因此这种技术也不存在所谓的“唯一”和“排他”。

并不需要依靠更繁琐的技术路线争夺市场。或许是这种“脱离”本质的营销,才让人们议论,作为一个创新品牌的CEO大可不必像今天这般摇旗呐喊,甚至智己内部的人也表示:体会到营销过头的压力。

毕竟,上汽智己不是特斯拉,更不是理想,内部体系不会逼着职业经理人去学马斯克、学雷军,学着他们做一个话题营销的人物来带动企业发展,学着新势力如何当好一个“吉祥物”再来为企业奔走相告,甚至是学着他们要当好能代言带货的“秀场主播”才能保证这个品牌活下去。

汽车这条大赛道容得下各式各样的竞争者,或许智己真的应该从舆论合情合理的角度上想一想,处处对标带来的结果到底是惠益还是伤害。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智己L6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关注 | 34作品
+ 关注
探索车与出行背后的底层逻辑与隐秘故事,让商业更价值。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