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E8的「成本账」

一辆B级纯电轿车,不仅放宽起售价,还要叠加双重购车权益,只为一心把价格放进16万区间,如果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封住雷军的造车路?那可真是把吉利想简单了。

上周五(1月5日),吉利银河 E8 上市,推出五款车型,官方设置售价区间为 17.58-22.88 万元。但为了要当好最会「讨好用户」的品牌,吉利并不满意这个价格,在大订期间设置设置膨胀礼、升舱礼两种回馈方式,直接把E8的实际落地价格拉到了16万售价区间(2000 元抵 8000 元购车尾款;6000 元选装基金;置换礼:8000 元置换补贴)

由于新产品发布节点与小米的技术沟通会临近,舆论不由分说的将“价格矛盾”直接指向小米,即便吉利官方一再强调“与友商无关”,情绪昂扬的媒体还是把E8视作「钢刀」插到了雷军的胸口上。

但细心观察是可以了解,在吉利正式发布E8价格后的几天,几乎所有布局纯电产品的合资经销商都在着急忙慌的准备销售话术。

攻击性强的吐槽吉利在“跳水放价,清产能、搞价格战”;攻击性弱的索性不吱声,自说自话的坚持宣传合资纯电体系优先、质量有保障。

很明显,银河刻意选在月末年终的节点,不仅不是舆论场一厢情愿想看的E8/SU7“神仙打架”,相反是吉利与极氪两个品牌在如何权衡“一个架构下,做好两款产品”刻意为之的时间错峰,目的则是最大程度实现 银河E8的战略思考:保出极氪根据地,围堵所有B级车。

毕竟当好银河系的纯电“排头兵”,E8的「低售价+高配置」绝不是只把目光瞄向新势力,而是如何在整个纯电市场能掀起巨浪。

文|郭 岩  编辑|雪 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银河≥极氪」

如果细心观察是可以发现,银河E8的产品发布节奏明显早于小米SU7与极氪007的。

早在去年的10月30日,银河E8就完成了实车的首次亮相,极氪的007与小米的SU7则分别处在11月的广州车展与去年底完成的首秀。如果还要做更早的追述,E8的产品规划在2022年底吉利就已经对外披露。

之所以要等极氪007释放完利好后再跟进上市,是吉利对极氪与银河下达两项完全不同的任务:

1、极氪007主攻800V细分市场2、银河E8兼顾800V,吃下全部400V市场
2、银河E8兼顾800V,吃下全部400V市场

反观雷军,小米汽车的一场「技术发布会」某种程度上更趋于一种时间上有意无意的巧合,除了提前透支3月的上市热度来分散市场注意,或许雷军的目的在于去试探市场的反馈,来验证产品的可行性的一种凑巧操作而已。

毕竟从产品的战略高度上看,银河E8的使命是承接好技术路线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能更好的照顾到所有纯电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实际需求。

这一点从007与E8的产品分布的特征即可窥见:前者全系标配800V高压系统;后者形成1+4的高低配(1款800v+4款400v)

也许有人会问“银河E8为什么做技术逆行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能解释银河E8有可能吃下纯电家轿未来「绝对体量」的背后原因。

因为做这项决策前,吉利重新站在了市场的实际情况与用户痛点洞察到一个现象:新能源汽车的用户需求并非只有800V。

首先,衡量一项技术的好坏除了先进性本身,群体的需求更重要。我们简单普及下800V的劣势:电压高,所有器材都需要更高规格的标准,整合难度加大,内部空间利用率势必降低,对用户而言,直接带来的影响是购车成本与使用成本大大增加。

放眼市场,当各大主机厂疯狂卷800V的原因,除了技术布局提前卡位,背后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大多数产品补能效率不高,而大多数品牌为了产品有卖点,才不得不跟进800V技术。

以同为400V产品的宝马i3为例,使用过程中,剩余电量5%充到满电需要1小时50分钟,这样的特点下,充电技术改善产品体验的确是必选项。

但400V升800V高压平台不只是更改数字,从技术开发与应用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电压平台的升高,核心三电系统以及空调压缩机、DCDC(直流变压器)、OBC(车载充电机)等部件都需在800V甚至更高电压下正常工作,相关元器件的重新开发、电池模组安全性的提升以及半导体器件线路的改变都将带来一个又一个难点。

可见能够全面围绕800V打造产品已经不易,如何用一款产品分摊400V到800V的所有技术成本与规模成本后,实现深度布局,并非所有企业都有机会与先决条件。

至于在技术求新的前提下,技术本身在使用端是否存在浪费?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与痛点又是怎样的?400v产品是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大多数品牌已经无暇顾及。

反观吉利,银河可以背靠吉利大母体的规模化效应做前提,横跨两种技术平台(400V/800V),不仅能满足技术求新者的猎奇心理,还可以充分填补纯电用户的使用痛点,靠着「一车两吃」,使产品特征的覆盖面包括但不影响极氪,吉利也确信了E8打的的确是一场有准备的仗。

2

「补能」要兼容,不要取代

至于为什么讲深度占位400V市场,吉利是结合用户使用场景来出发的。

与实际的实用场景有着巨大的关系,抛开对800v平台及产品强需求的客户以外,大多数购买800v产品的用户使用场景的丰富度上并非完全需要800v产品,相反性价比更高的400v产品已经可以深度满足大多数用户超过90%以上的场景覆盖。

但频繁的技术洗脑与技术鼓吹,让400v与800v产品之间持币待购的用户,开始对技术迭代的速度问题与后期使用便利性上产生顾忌。400v是不是落后产品?800V普及,充电桩还能不能充400v的车?

相反对于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一款800v的产品;400v与800v的使用场景又是怎样的?人们在实际使用上,已经没有太多概念与认知。

事实上,400V 的电压平台下,250A 电流的充电功率达到100kW。根据国家推荐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直流充电输出电流范围优先选择80A-250A。

按此标准,电动车峰值充电功率约为250A×400V=100kW。100kW 级功率充电10min可大约补充16.7kWh 的电量,如果假设一辆电动车百公里耗电量为13kWh,充电10min 依然可行驶约100km。

至于车桩协同问题上,银河E8凭借“浩瀚架构”的开发优势,在理论上新架构的加持是具备吉利品牌的所有纯电车型都有条件让400V与800V的车桩兼容。

具体方式有2种:

① 800V车型使用400V充电桩,通过车载电压转换器提升电压。
② 400V车型使用800V充电桩更简单,充电桩按车辆需求输出相应的电压和电流。

而以早期的极氪001为例,与E8同样诞生SEA浩瀚的400V 电压平台,峰值功率约220kW,实现最大电流550A+。电动车在200kW 级的充电功率下,充电10min 补充电量约33kWh,可行驶约200-300km,完全有条件支持用户实际对补能问题需求的(百公里耗电量≈13kWh)。

这让银河意识到,除了补能技术的「狂热追求者」,400v平台的产品+快速充电已经几乎覆盖了日常使用需求。

也并非必须800v平台与产品才能解决人们的补能焦虑问题。如何让用户低成本购车,依然能收获高品质用车,才是成了银河用一代产品该去满足的消费缺口。

当然这个道理,不仅吉利懂,特斯拉也懂。

否则,特斯拉也不会只在Cybertruck这种民用车型上用800V,之所以坚持这条路线,恰恰因为M3/MY的能耗在400V下,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全面切换800V的性价比太低。换言之,待800V的实际成本低于400V时,特斯拉一定全面切入。

银河E8要做的是技术兼容,让用户的使用与体验有尊严,而非技术取代,一味让用户买单让资源浪费。

3

「银河E8的成本逻辑」

正式上市后,银河E8不贵,几乎是所有听到这个消息后人们的共识。

对于这个不贵的「感知」人们是看得到的,也是有前提的:

设计上:超5米的车长,将风阻系数做到了全球量产最低0.199。把东方审美、安全底蕴、超跑性能、无界智能都带给主流市场,把新能源汽车美学进入“中国设计时代”...
功能上:标配45英寸8K无界智慧屏;高通骁龙8295芯片;悬浮音响、香氛、氛围灯集成化布置在了仪表台上,宛若三潭印月...
技术上:800V极速闪充;充电5分钟即续航180km;标配GCS舒适制动系统最小转弯半径5.62m...

但人们看不到的是为什么只有吉利才能实现率先打造出「又好又便宜」的纯电轿车?毕竟一枚4900美元的8295芯片不是说标配就能标配的。

从平台造车到架构造车,吉利用了差不多10年时间。成熟的平台造车的经验,吉利看到平台通用性不足,衍生车型少,难以高效实现跨级别的新车型开发。因此当架构造车的时代,吉利就是要用一系列车型共用的设计与零部件集合,让汽车从“乐高模式”的玩法转向“数字积木”的规则。

于是吉利把SEA架构分成,生态、系统、硬件 三层结构: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观改变是“硬件不值钱了”由于SEA是一款完全符合纯电动汽车的设计开发框架,因此在机械结构上的结果就是效率高、功能又好。因此产品结构上,我们前部采用双叉臂悬架演进来的多连杆悬架,后部使用H臂多连杆悬架。让电机和电机控制器集成的空间与结构分配都符合纯电动汽车架构的设计逻辑。

这种变化对于后发企业,直接带来直接影响是「效率封锁」。当后发产品尚且需要通过巨资“条件”换性能的情况,在SEA架构的玩法下,车辆性能已经变得“廉价”成为标配,这样产品的开发速度大大提升。

去年,吉利平均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提升1.75万元,同比增长11.1%。背后的功劳,一方面来自吉利旗下各个品牌溢价的体现,紧随其后的正得益于产品的规模与制造成本的分摊起到的作用。

而规模带来的直观影响首先反应在成本上。

在汽车行业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一款新车上市前,如果企业预期规模大,主机厂一般会找供应商重新议价,这个议价的成本范围达到20%上下。当其他企业还在纠结如何以实际产品与供应商之间寻求关系平衡时,吉利的造车经验已经支撑起自身与上下游之间更深层次的绑定。

例如此次E8上市时,吉利提及的玲珑轮胎与吉利汽车成立的“TIH实验室”就是案例。很明显对于“外部供应”的议价能力,绝大多数企业是很难与大体系的吉利进行对抗的。

在车型规划上,SEA浩瀚架构横跨1800mm—3300mm的轴距范围,覆盖A级车跃升至E级车。简单说,是只靠浩瀚架构这一款平台,吉利即可涵盖所有的产品线,最大限度提升新车的开发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雷军造小米SU7需要5年,吉利规划银河E8只用不到1年。以至于,在小米的技术发布会雷军还在试探市场对于价格的感知,吉利已经将钳制“纯电家轿”命运的产品推向市场。

或许在E8的成本账上,吉利有着一套这样的生意经:新能源时代,效率决定规模,规模决定成本,成本决定利润。(完)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银河E8
标签: 新车资讯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关注 | 34作品
+ 关注
探索车与出行背后的底层逻辑与隐秘故事,让商业更价值。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9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