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大变局:华为联姻长安,中国版博世诞生

靴子落地,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简称车 BU)正式宣布「单飞」。

11 月 26 日,华为宣布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的计划。根据协议,华为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多项核心技术以及相关资产、人员注入新公司,这家公司的详细业务范围将在最终文件中确定。

这家合资公司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吸引汽车业内的各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合作。

#01 新的征程:智能汽车业务独立  

2023 年上半年,华为的智能车业务作为公司第五大板块,实现了 10 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 0.3%,是华为目前唯一的亏损部门。如何实现自我持续发展,是华为智能车业务当下的首要任务。

在华为内部,汽车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以车 BU 为主导的 HI 模式,二是以华为终端事业部为主导的智选车模式,即「鸿蒙智行」,由余承东负责,华为的主要核心技术都在车 BU,智选车相当于汇聚多个事业部的能力帮助车企设计生产和销售汽车。

从业务范围看,华为将汽车智能化业务注入,新公司基本覆盖了过往华为车 BU 的核心能力,新公司经营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及 AR-HUD 与智能车灯等业务。

另外,公告称华为原则上不能再从事与新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汽车相关的部件和解决方案由新公司面向整车客户提供。汽车业务单飞、与整车厂成立合资公司,不仅对华为,对整个汽车行业也是个里程碑事件。

#02 合作方变股东,车企「灵魂」保住了吗?

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中,很少出现整车厂与零部件公司成立合资企业的模式,而且在股权方面,通常是整车企业控制零部件公司。在华为内部看来,这是为了帮助华为的汽车业务找到「火车头」。

合资公司下,华为角色从单纯技术供应方转变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融合体。新公司的成立不仅有助于华为解决汽车业务的资金问题和减少亏损,还有利于扩大合作范围,减少汽车公司的疑虑,是解决「车企丧失灵魂」的方案之一。

不过公告中表示,长安公司的股权比例将不超过 40%,新公司初期的主导权仍在华为手里。对合作的汽车公司来说,「这项技术是我们和华为合资公司提供的」与「这项技术是华为提供的」在本质上有所区别。

未来,这家合资公司还将对其他合作伙伴开放股权,成为一个股权多元化的企业,可以猜测华为的现有和过往的合作伙伴,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广汽等都在观望,说不好哪天就宣布加入了。

日前,赛力斯已公开表示,收到关于共同投资目标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的邀请,「公司正在积极研究参与投资和合作的具体事宜。」赛力斯在 11 月 26 日的声明中写道。

11 月 27 日,长安汽车开盘一字涨停,截至发稿,该股报 19.56 元。

#03 一场预谋已久的「单飞」

2019 年,华为汽车事业部成立之初,公司内部做好了长期亏损的心理准备。2020 年,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徐直军透露,华为每年在车 BU 的投入预算约为 5 亿美元,并已做好在短期内不考虑收入和利润的准备。

当时,华为估计这个投入周期约为 8 年。到 2022 年底,华为在这一板块的研发团队已经扩展到 7000 人,累计投入高达 30 亿美元。

根据余承东去年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的发言,「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绝对是『烧钱』的生意。」其中 70%~80% 投向智能驾驶。

另一方面,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华为车 BU 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实现盈利,并在此之前帮助汽车公司销售 100 万辆车。

尽管问界新 M7 和智界 S7 的订单销量尚可,我们可以看出车 BU 在华为内部的尴尬处境:前期投入大、短期不赚钱。

华为一直在寻找适合智能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从零部件到平台合资,希望在不打破「不造车」设定的前提下,避开供应链封禁,又可以灵活开展业务,

8 月,有国内媒体报道华为正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有意推动车 BU 独立运营。

更早在 2022 年初,大众汽车集团曾被曝拟收购华为公司的自动驾驶团队,具体的收购价格将会达到数十亿欧元。据当时报道,大众和华为高层已经展开几轮谈判,但最后不了了之。

而当华为将车 BU 的核心技术和资源转入新公司后,新公司的估值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业内人士认为,「万亿市值比较夸张,对比华为各个板块的业务情况,大概在百亿美元更为合理。」

如今,在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华为智能车业务终于「单飞」了。

#04 华为开创「不造车」新路线

汽车一直是华为的长期战略。把车 BU 独立出去后,华为更大的目标,还是当好供应商。随着整体市场竞争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华为在供应商市场的竞争对手也在寻求更多样的合作方式。


以智驾芯片为例,目前在在国内标配 NOA 车型计算方案的汽车中,英伟达、地平线、TI 的市占率分别为 52.57%、30.71%、8.62%,华为仅为 4.05%。在智能芯片领域,华为的竞争对手——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等企业已推动车企或一级供应商入股,另外,地平线近两年还与长安、大众等车企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向这些合资公司调派员工。

可见,想成为「中国的博世」,华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成立新公司并引入车企股权后,华为走出了第四条「不造车」路线,持续扩大「朋友圈」。

从长期来看,会有多少车企愿意以合资方式加入华为的汽车生态,以及新公司内部的股权分配细节、华为如何和整车厂协作,才是需要揭晓的关键。

- end -

参考资料:

《华为车BU独立运作取得重大突破,将设项目组推进与长安合资公司成立》,界面新闻

《华为车BU迈出关键一步:合作方变股东,新模式下会有哪些影响?》,第一财经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问界M7 智界S7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6关注 | 44作品
+ 关注
关注汽车行业,传播智能出行行业新观点。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