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造车,其实十几年前就有了!

对很多米粉来说,最近有个重要的消息。小米汽车终于要亮相了,定位豪华轿跑或将30万起,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发布。

颇具“风格”的小米汽车

前有华为,后有小米,在手机领域大获成功后,都把目光转向了汽车行业,他们会成功吗?

1、跨界造车并不是先例

十几年前,中国就迎来过一阵跨界造车的潮流:“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手机造过车,奥克斯空调也造过。

只不过,那个年代的“造车新势力”,基本都是同一个套路,在皮卡底盘上套一个山寨外壳,再配上一套老掉牙的动力总成,主打一个价格低、尺寸大。

曾经的奥克斯汽车

在当年,中国汽车市场尚不成熟,这些“造车新势力”也确实有生存空间。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拼凑而成的四不像产品,渐渐销声匿迹。

手机厂造汽车、空调厂造汽车,算得上是当年的一段“黑历史”。

2、手机品牌真的能造汽车吗?

中国工业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今非昔比。

华为、小米等品牌已经走出国门畅销全球,无论是销量还是核心专利数,都排名世界前列。

小米商店在欧洲的开业现场

从手机到汽车,产品的变化很大,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都需要完整的供应链

得益于在电池、电机、电子等方面的积累和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链在中国的完整程度,放眼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

这就给了“跨界造车”一个很好的机会,不同于十几年前的闭门造车,现在选好供应商进行整合,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工厂,就能打造出一款产品力不错的电动汽车。

来自中国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

对于传统汽车强国而言,造好一款电动汽车比造一辆燃油车困难,而在中国可能恰恰相反。

3、手机品牌造汽车有什么优势劣势?

必须得承认,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市场角度,华为、小米这些跨界造车公司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现在很多用户追求智能化电动汽车,车机一定要好用,智能化程度一定要高。这些正是科技公司所擅长的,再加上原生态的汽车手机互联系统,其他传统汽车厂商确实羡慕不来。

不同华为设备之间的互联

电动汽车没有了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取而代之的是大容量电池、高算力芯片等部件。前者都被汽车行业的传统巨头垄断,而后者的供应链体系,科技公司比传统汽车公司更有优势。

在市场宣传及销售方面,手机品牌的线下线上渠道也都更广泛。传统汽车品牌费尽心思建设4S店、城市展厅、商场展台,华为和小米只需在自家的直营店里摆上一辆自己的车,就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传统汽车品牌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在社交平台上增加曝光,而这些手机品牌早已自带流量,频繁登上热搜。

直接摆进华为展厅的问界

更重要的是,这些科技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现金储备,很多原本需要漫长研发周期的新技术,例如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都有能力实现。

4、传统汽车品牌的优势全无?

其实也没那么夸张,不同于大部分人使用两三年就会更换的手机,汽车有着更长的使用周期,单价也要贵得多,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

传统汽车品牌在设计、操控、质量等方面积攒多年的经验,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算是一道门槛。

设计可以高薪聘请优秀的设计团队,操控可以找到国外顶级的调校团队,质量可以靠积累测试里程优化,但是,项目核心人员或是管理人员对汽车行业的理解不足,可能会导致一些方向性的错误,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世数年的保时捷Taycan,仍是电动汽车设计和操控的标杆

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的尝鲜试错成本要远远高于手机。这些大公司出品的汽车,虽然不会像一些新势力造车一样,破产后无人接管。

但和电子产品一样的保值率,如果要像手机那样经常换新,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成本确实非常高。

5、华为还是小米?

华为和小米,两家进军汽车行业的科技公司,打法并不相同。

无论是问界、阿维塔还是智界,华为的电动汽车业务选择和传统车企合作,做自己擅长的部分,将整车制造等环节留给经验丰富的传统汽车厂。几年的摸索后,也确实有了销量的突破。

小米汽车虽然还未正式亮相,但雷军在汽车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第一款车型,并非入门级电动汽车,而是定位较高的豪华轿跑。

小米手机“主打”iPhone,小米汽车会“平替”保时捷Taycan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265关注 | 884作品
+ 关注
中国首家专业汽车博物馆,与你一起探索好玩和有趣的汽车文化与故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