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创意】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汽车的颜值?

汽车给人第一眼的感受是什么?

有人偏爱光影流转的雕塑曲面,有人喜欢家族特色的前脸大嘴,有人沉醉夸张酷炫的运动套件,甚至有人就迷恋缤纷绚丽的车身色彩。

如果你问到专业的汽车设计师,TA给你的答案里,一定有“比例姿态”

1、汽车姿态之源:策马奔腾

远在汽车发明之前,我们对车辆的认知就已经带上了“比例姿态”的烙印。

马越多代表动力越强劲。所以到了汽车时代,追求速度的大马力豪华汽车或者跑车都有着长长的车头,隐喻了强劲的动力。

1936年 V8 引擎 Horch 霍希

大马力车型一览

人们会习惯性地用这个比例去认知车辆动力,进而对车主的财力和地位作出预估。

这一时期的汽车设计,以“前长后短”为荣。这种比例以其天然的舒展带来“优雅贵族”的视觉感受,又因动力方面的联想,满足了车主炫耀的心理。

2、黄金年代的大发展:壮志凌云

很难预料,飞机和火箭会打破传统汽车比例

二战之后,开启了以美苏为首的军备竞赛,航空航天工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火箭、卫星、喷气式飞机、登月计划、空间站等等,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是当时“高科技”在人们脑海里的具体形态。

汽车,作为民用领域的“科技代表”,自然要向当时的航空航天领域致敬。当时的汽车设计,融合了大量的航空航天元素,夸张的车头和尾翼成了常态。

70年代后,欧美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经济环境不佳。大排量发动机和浮夸的大车身逐渐遇冷,人们需要更好的经济性和操控性。

汽车设计回归简洁和均衡,人们开始告别夸张的飞机尾翼。

3、攻击性的楔形车身:俯冲加速度

上世纪30年代有研究认为,流线型车身应该是水滴型:圆润的前部过渡到细长的车尾,就像机翼一样,向下沉的长车尾以抑制涡流的产生。

圆润的流线型汽车

楔形车身与之相反:前部很薄,向后逐渐变厚。

随着楔形车身的流行,汽车设计向“优雅贵族”的比例姿态告别,进入“前低后高”的俯冲式新时代。

当时的兰博基尼等超级跑车流行中置发动机,这使车头设计得更薄更尖,进一步推动了楔形车身的流行,使楔形车身成了强大动力的象征。

配合锋利的线条和硬朗的块面设计,楔形车身给人咄咄逼人的俯冲感,逐渐在世界各类汽车都流行开来。

4、未来新能源:融合座舱,光影魅力

随着电动化的需要,座舱整体抬高,短期内的车身前部轮廓仍会有更强的俯冲感。

但因为流线型的要求,后部仍可能呈现出较为急速的溜背下坠,因此整车并不是纯粹的俯冲姿态,而是通过圆润的流线型设计,呈现出相对均衡的效果。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果能耗不再成为瓶颈,流线型可能不再如此重要,纯粹的单厢造型可能因更大的空间利用率而占据主流。

届时,汽车可能更接近太空舱,这大概也算是对超级流线型时代的一种致敬。

比例姿态对造型极为关键,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汽车的根本气质。即便是造型元素、曲面风格和色彩材质完全相同,不同的比例姿态也会使它判若两车。

所以,说到汽车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它最终的颜值,答案已然明了。就是卓越的车身比例姿态

5、小小汽车设计师们的精气神

上海汽车博物馆今年全新开设了“汽车设计美育大课堂”,带领幼小阶段的小朋友在馆内开展“古董车赏析系列课程”,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同学开展“无限创意征集·汽车艺术创造家”进校园美育科普互动讲座。

启发同学们对汽车设计世界的好奇和热情,为有志于成为专业汽车设计的同学做好职业启蒙教育,为热爱汽车设计的同学们搭建高规格的展示平台: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组委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2023无限创意征集活动”。

一期由我馆选送的多幅作优秀作品已送往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德国慕尼黑现场展览展示。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德国慕尼黑现场展览

全国优秀作品成果展也将于11月亮相于上海汽车博物馆,让我们拭目以待小小汽车设计师们的精气神!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文化历史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265关注 | 884作品
+ 关注
中国首家专业汽车博物馆,与你一起探索好玩和有趣的汽车文化与故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